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的决策部署,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语言文字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人文与传媒学院“同心 同语 同行”暑期志愿服务团近期前往萍乡市莲花县良坊镇冲头民族村开展“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团队借助红色宣讲、辩论赛、甲骨文等载体,创造性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融入推普活动中,不仅有利于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还实现了传统文化的现代发展与活力焕发,为乡村地区注入新的活力,贡献青春力量。
倾听乡村之音
7月2日上午,“同心 同语 同行”暑期志愿服务团基于前期制作好的120余份关于非遗调查问卷,以冲头村常居住村民、基层工作者为对象,通过入户调研、走访等形式,以“普”为介,对当地非遗文化“莲花绣”的情况展开全方位调研,收回问卷120余份。调研后志愿团了解到,莲花绣作为一项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独特艺术价值的非遗技艺正面临着传承与发展的挑战。志愿团通过一次次走访与一张张问卷,积极探索将非遗莲花绣与推普工作相结合的有效途径,为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点亮教育之光
融入童心,多元课堂生动化。志愿服务团结合专业优势,以寓教于乐的方式积极开展趣味辩论赛、情景教学等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致力于提高孩子们的思维能力与文学素养。心之辩,理之争,心理辩论激烈交锋。在辩论赛现场,志愿者胡洋郑重介绍参赛双方,并清晰简要地说明本次辩论赛的赛制与规则。双方辩手旁征博引、妙语连珠,以精妙的语言展开激烈的论辩,不仅有效锻炼了孩子们的语言和思维能力,更增强了未成年人的心理韧性。“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在情景教学现场,志愿者梁家诚引领孩子们深情诵读李白的《将进酒》,借助情景想象与重点翻译的巧妙方式,让孩子们深切品味诗词中蕴含的浪漫主义情怀。志愿者们通过绘声绘色的表演,充分展现了正确使用普通话交流的重要意义,使孩子们从音韵之美中深深感受学习诗词、吟诵诗词的无穷乐趣。此次活动是提升孩子们语言素养的有效手段,将普通话知识融入到多元活动中,志愿者与小朋友们建立深厚的友谊,志愿者们用青春靠近童心,用关爱陪伴成长,助力乡村教育新篇章。
赓续文化之美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文化是乡村延续和发展的灵魂所在,也是乡村振兴持续发展的动力之源。衍纸是我国非物质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种特色民间艺术,志愿者李莉详细介绍了衍纸艺术的起源、发展和制作技巧。孩子们在志愿者的指导下,亲自动手尝试,将纸条卷曲、折叠、拼接,创作出属于自己的独特作品。在制作漆扇前,志愿者讲解了漆扇的制作流程和艺术特点,并让小朋友进行书法练习,在一撇一捺中体会书法的魅力,随后小朋友们用毛笔认真装饰画面,近距离欣赏着漆扇的细腻纹理和绚丽色彩,感受古人的风雅情趣。甲骨文作为古老而神秘的文字,更是引发了大家的浓厚兴趣。志愿者深入浅出地解读了甲骨文的起源、演变和历史价值。通过展示生动的图片和实例,让那些刻在龟甲兽骨上的古老符号重新“活”了起来。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的传统文化讲解,则将大家带入了四季轮回的自然韵律之中。在了解农耕劳作时,精彩纷呈的习俗凸显,传统文化深深印记。朗朗上口的节气歌萦绕耳畔,每一处对节气的描绘都饱含着孩子们的思索与感慨,这不仅是一次文化的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志愿服务团充分发挥普通话在推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积极作用,让参与者们在亲身体验和聆听讲解中,深刻领略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了孩子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涵养正气之源
红色经典润乡土,语言文字助振兴。“我们的国旗是什么?”“五星红旗。”志愿者张雅妮通过互动环节开始红色宣讲活动,她为大家讲述了那段波澜壮阔的红色历史。随后,她向小朋友们讲述了 “将军农民”甘祖昌的故事。从农民到将军,戎马生涯29年,成为开国少将;从将军到农民,解甲归田29年,带领乡亲建设家乡。活动在《歌唱祖国》中结束,小朋友们在歌词中重温党和祖国的伟大发展,在歌唱中感受赤诚的爱国热情,在学习中汲取奋进力量,在传唱中进一步增强历史责任感、使命感和荣誉感。这不仅是爱国情怀的传递,更加深了孩子们对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理解与认同,有利于进一步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推普助力发展
在“同心 同语 同行”暑期志愿服务团师生们的共同努力下,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圆满完成。志愿服务团创新“推普”活动内容与形式,将推普与乡村教育、文化传承、思想引领相结合,用语言搭建桥梁,用文字传递情感,走出了一条新的乡村振兴路。推普助力乡村振兴使命光荣,乡村天地广阔发展大有可为,志愿服务团以实践彰显青年担当,为乡村振兴发展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绽放民族文明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