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春锣,承非遗
萍外星光志愿服务团
7月5日,萍乡学院外国语学院“萍外星光”志愿服务团至萍乡市莲花县六市乡垭坞村开展“非遗润童心,乡韵筑梦行”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团在萍乡市麦田志愿者协会会长、萍乡市“四个100”文化导师糜文宇的支持下,邀请了国家级非遗萍乡春锣第六代传承人彭利萍老师教授垭坞村的孩子们打春锣。



简短的介绍后,彭利萍老师先以一段短片,简单地介绍了萍乡春锣的由来与演唱方法。萍乡春锣的根脉深扎于赣西乡野,明末清初,报春人肩挎春锣,将二十四节气化作七言韵句,发挥了“催耕劝农”的作用。至清代中叶,春锣的报时功能褪去,化为拜年贺春、祈福纳祥、见事赞事、见人赞人的娱乐性艺术形式。春锣艺人演唱时,左手执鼓签,右手持锣锤,不时击打,其曲调简单,节奏明快。2008年,“萍乡春锣”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完后,彭利萍老师开始教孩子们唱起春锣选段《唱春忙》。“春锣春鼓唱春忙,唱得天下喜洋洋……”欢快的调子顿时感染了在场的所有人,小朋友们和大学生志愿者们在彭老师的引导下,一句一句跟唱。彭老师唱得富有激情,年轻的“非遗学习者”们学的十分努力认真。其中,不少大学生志愿者们因为都非萍乡人,一开始说到学习春锣,很多人心里都在怀疑自己是否可以学会。小朋友们也因为方言问题,都担心自己是否可以学会。但在彭老师的鼓励下,大家一字一词、一句一段地学习着萍乡春锣的发音,很快便克服了困难。在春锣欢快的调子的带动下,大家不知不觉都忘记了开始时的疑虑。活动最后,小朋友与“大朋友们”都纷纷抢着与彭老师合影,共同留下这难忘的一刻。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本次暑期三下乡“春锣课堂”是在江西省“四个100”文化导师下乡计划的支持下,由萍乡学院外国语学院“萍外星光”志愿服务团与萍乡市麦田志愿者协会共同组织的。在本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萍外星光”志愿服务团创造性地将萍乡非遗文化融入三下乡各项活动中,用暑期课堂搭起传承舞台,以非遗文化启迪稚嫩童心,通过志愿服务的形式,大手拉小手,共同承非遗,为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建设文化强国贡献青春力量。